追书网
  1. 追书网
  2. 其他小说
  3. 筑宋
  4. 第97章 徐海铁路
设置

第97章 徐海铁路(1 / 2)


第97章徐海铁路

等到京东都护府开启第二轮工业大开发以后,因为经常要在郁洲岛、驹山、羽山、利国监各处奔波,安宁对于三地间的交通现状早已到了不堪忍受的状态。

从海州到徐州,除非紧急军务,需要骑手沿着驿道换马奔驰,一日可以往返一次外。其他用途,不过是沿途县乡的短途运输而已。

不但一次性的运输量实在太小,而且运输成本奇高。水上运输的成本会便宜些,重要的是只要船够用,那就不用担心运输量的问题。

但是走水路却先要从郁洲岛下海南去楚州的云梯关,然后西去山阳,入运河再次西北去徐州。因为河道曲折,航程足足千里之遥。沿途经常需要纤夫拖拽。

若是遇到朝廷的漕粮运输堵塞,或者河道水量枯竭,再或者冬季河面结冰后,整个运输就要止步不前,有时几个月都未必能往返一次。

“要想富、先修路”!安宁认为目前京东都护府的道路运输,已经严重制约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海州对铁矿石、煤炭、粮食运输需求,也早已堵塞了淮水。

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从靖康三年初开始,安宁就在蛊惑海州议会批准大手笔地修建郁洲岛到利国监、徐州的驰道。五月京东都护府成立后,驰道的修筑工程就匆匆上马了。

铁路驰道宽四丈,两边分别设计丈宽的驿道,中间两丈宽的路基都要铺上尺厚碎石子,横上枕木,上面铺两条对称铁轨、用螺母锁紧固定,一条单行的简易铁路就算修成了。

铁路设计原理,按照安宁的话说,就是借鉴了去年底宁海军北伐辽阳的套路。

当时已是寒冬,辽水结冰。宁海军就扎了很多木筏,底下钉上两条铁条,以铁杵拨动木筏前行,就能在河面上奔若疾马。

现在,也只是把铁条固定在地面上,用铁轮子卡住前行而已。左右已经解决了轴承和润滑油的问题,铁轮的转动非常轻巧。

这种举重若轻的联想能力,就很让师弟洪七嫉妒。安师兄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却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因为首先你要解决了钢珠、轴承、润滑油才行。

而恰恰就是这几样东西,才刚刚随着蒸汽轮机的研发成功而纷纷到位,然后就被安师兄非常“合理”地利用在铁路建设上?简直是神的存在啊!

此前随着炼钢、炼焦的规模扩大,炼焦的副产物煤焦油分温都蒸馏,得到一些火油,和一些还没发利用的奇怪成分。但浓稠的润滑油的确出现了,尽管品质堪忧。

钢珠和轴承则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精密工艺的新起点,最初的钢珠制造相当困难的,先是制模倒入优质的钢水成胚,然后剪掉水口,再用锉刀修平。

最后和一些圆润的小石子一起,放进轮式转锅中,密闭好后,全靠手摇震动转盘研磨,慢工出活了。但是在第一批钢珠制成后,首要就是制作轴承。

有了轴承,再配合稠化的油脂,一切动力系统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幅进步。得益于轴承和润滑油的发明,使车轮、车轴的摩擦力大大减轻。

首先就是车辆加工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铁路可以上马了,而且可以转向的车底盘也应运而生,这样就解决了多轮大车在铁轨上弯道行驶的问题。

因为铁轨上的运输能力增大,所以车厢尺寸规格也是不断被调整。蒋干带着一干学弟们人不断来回实验测试,总算把专用的八轮车厢做了最后的定型。

早期的铁路因为要用骡马做动力,所以枕木间又用更细的沙石填平。用骡马拖拽铁轮大车快速奔跑,载货量、速度都提升了三四倍,而且特别行驶起来平稳。

足足四百里驰道,不说人工、枕木、水泥、砂石的用度都是天文数字,单单是铁轨就消耗二十万石。海州这两年死命新增的钢铁产能,也被它一扫而空。

两边驿道就用石碾子反复压结实,再用水泥调和沙石浆厚厚浇筑一层。路面的硬化、平整程度甚至超出汴京的石板御街,再无马车陷进水坑无法前行的苦恼。

之前的驿道运输,一般都用木轮大车装运,一头骡马最多拖拽十五石货,但经常会陷在道路的坑洼里。实在路况不好的话,就只能驮载了,一头骡子不过驮载一两石货物。

从海州到徐州四百里跑一个单趟,载重的话,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说句不好听的,夏天从海州调拨一点鲜肉去利国监犒赏科技进步有功人员,可能才走半路就成臭肉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