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1. 追书网
  2. 其他小说
  3. 宦海(科举)
  4. 140、第140章:风雨欲来
设置

140、第140章:风雨欲来(1 / 2)


自?前次面圣之后?,顾云浩的生活好似又恢复了平静。

元化帝也如同忘了他这个人一般,再未召见过。

原本翰林院一众官员听闻他被元化帝传入宫,都称羡不已,只道是他能借此?翻身,身为皇帝身边的新贵,但却没想到还是如之前一般。

为此?,众人虽然面上不言,但私下都在暗暗揣度,认为这位新科状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得?圣心。

顾云浩并没有去关注旁人的想法,这些日子他都忙得?紧。

首先是他的本职工作,太上皇突然来?了兴致,说是要在年前亲阅顺德朝史。

为此?,他们?翰林院这些负责修纂史书的官员们?自?然就更忙了,而顾云浩独自?负责撰写《南巡起居实录》,这其实也是顺德朝史不可或缺的一向,因而工作进度自?然就要加快了。

这些日子,顾云浩跟赵启都在抓紧时间赶任务。

其次,自?上次面圣之后?,元化帝虽然并未传召,却也吩咐了他,要他十日内拿出新政的具体章程,并且将商业、学府、兵事改制的细节全部思虑周全。

因而,在忙完了翰林院的工作之后?,顾云浩回到家里,大多数十件都是钻在书房一一推敲这新政之事。

虽然日子过得?很忙碌,而且明显元化帝并未很信任他,但顾云浩这样忙着却还是觉得?很充实,甚至是很兴奋。

毕竟新政是他多年所愿,若是真能按着他的设想实施开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他就算是已经得?偿所愿了,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至于他个人而言,如果能借此?得?到元化帝的赞赏,从此?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那自?然是好的。但若是不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个人的荣辱得?失,又岂能与天?下相论,只要新政得?以实现,他自?己的荣辱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只是虽然此?事他早已思量许久,但仙子阿需要上呈元化帝,这里面需要考量的东西就更多了。

要知道元化帝乃是一名帝王,对于新政而言,他所在意的东西跟顾云浩其实是两个方面。因此?,为了让元化帝能够支持自?己的提议,顾云浩不得?不想办法将这其中之事进行改变,以另一种方式提出来?,从而取得?元化帝的支持。

为此?,顾云浩用了七天?的时间,总算是将新政的具体办法拿了出来?。

其中第一要务自?然还是税制改革,先是田地税收和?人头税的改制,这一项元化帝是在召见他的时候已经谈及了的,因此?顾云浩也并未多着笔墨。

其次便是他言及的商业之事。

在奏章之中,顾云浩提出开海禁并发展边贸,分别于边关六城及沿海十三府开设商城,以此?繁荣商业。

同时,改革兵事,实行强军策略。

只得?一提的是,还另增设兵械司为从二品机构,分离与兵部和?工部之外,并面向全国?上下广招匠人,专事研制军械。

此?外,兴建军事学院,学院的学生一应实行招考制,打破世?族功勋之家在军中的影响力。

要知道那些功勋世?家们?大多都是开国?初期,跟着打下天?下之人,曾都是军中的将领出身。

虽然现在华朝立朝数十年,但这些人在军中却还是有着一些影响力,甚至这些功勋世?家的后?代也大多在军中任职。

而且这些世?家子弟们?自?小就是没吃过什么苦,许多更是斗鸡走狗无所不为,更别提什么带兵的经验了,这些人若是在军中为将,军队的作战能力又怎么能强的起来??

因此?,顾云浩认为如今华朝兵事较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

当然,这个法子元化帝必然会?支持的,毕竟萧穆言新帝登基,虽然现在太上皇仍然健在,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但萧穆言在即位之前毕竟蛰伏了这么多年,手下可用之人太少,特别是对军中的掌控力还是有些不足的。

要知道平王跟蜀王都已经就藩,两人手中自?然都拥兵不少,如此?,元化帝又怎能不着急呢?

若是开办军事院校,再将军事学院的学生分派到各地为将,这样一来?,元化帝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往军中安插自?己的势力,从而尽快掌控军力。

当然,在开办军事院校之外,顾云浩还提出为了教?化百姓,要在全国?各地增设书院。

其实本朝亦是在各地是设有官学的,但只是到县这一级。

各县有县学,各府有府学,但这些都是须得?考中秀才,取得?功名之后?方才能够入学读书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考上秀才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样一来?,官学对于寻常百姓的教?化和?影响力其实并不大。

除了官学之外,虽然还有各种私塾和?书院,但这些私塾大多收费较高,非寻常人家能负担的起的。而书院又并不多,招生也有限,自?然也没什么达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为此?,顾云浩提出,在各地增设官学,在乡下以‘里’为界,一里设一官学,而城里则按着人口和?规模增设。

为免达不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又再提出官学的进学和?收费标准,以寻常人家的孩子也能入学为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