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柳家这边的喜气洋洋和有惊无险不同,贾政家中最近可谓是愁云惨淡。
贾政本是工部员外郎,替贾母丁忧了三年之后,出孝以后,工部主事已经没了他的位置,因此,他便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谁知后面又出了王夫人那档子事,他便羞愧的整日窝在家里,一方面他为探春去和亲了,给全家带来了荣耀,又有一种谜一般的骄傲。
只是当他打定主意窝在家中的时候,却收到了永昌帝的任命。
甚至或许是因为探春和亲的缘故,贾政的官位还升了,成了左侍郎。
只是这对于贾政来说,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贾政时典型的读书人,不辨菽麦,与庶务一道一窍不懂,而工部则多是要做实事,对于他这样的人,工部很是不合适。之前做员外郎时,他也只能算是无功无过,毕竟只用处理一些低级的文书的工作,如今成了右侍郎,便要协助尚书处理一些高级的事务,贾政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真的能胜任这个工作吗?
很快,事实便证明他不能。
今年春季,黄河中下游段便有小规模的春汛,所幸并无人员伤亡,决堤的口也很快被堵上了。只是春天便这样,难保夏季时河流汛期,会有更大的洪水,导致更大的灾难。
工部尚书十分忧心,只是往日里,都是发了洪水之后再上报的,事先上报,也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效果。只是工部尚书仍是上书试了一试,许是国库银两充沛,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今次永昌帝竟然同意了。工部侍郎自然是大喜过望,只是这事还需要派人去现场监督,不然,难免会有人偷奸耍滑,以次充好。
只是右侍郎如今忙于宫中宫殿的修葺,并不走得开,而他自己也要留在京中处理工部的大小事务。因此虽然工部尚书对贾政的能力抱怀疑的态度,并且永昌帝也告诉过工部尚书,叫他不要将重要的事情交给贾政做,但是监督工程这样简单的活,工部尚书认为贾政应该还是做得来的,只是出于谨慎,工部尚书还是派了一个他认为比较又能力的郎中,陪同贾政一起去了那边。
正是这一份谨慎小心,不仅保住了当地的几千条人命,还保住了他自己的乌纱帽。工部尚书日后不止一次的庆幸,自己多的这一份心眼。
贾政去了当地之后,被当地官员和富商的几句奉承和安排的温柔乡给陷了进去,那个郎中整日见不到贾政的面,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亲自去做原本需要贾政做的事情。只是有些事由贾政做起来不过是两句话的事,但是若是叫那郎中做起来,却是要很花一番功夫。那郎中气的要吐血,本以为此次应该会十分轻松,自己不过是来当个配角,谁知竟摊上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上峰。
难免的,工程的工期就耽误了下来,紧赶慢赶,才终于在夏天的洪水到来之前才勉强做完,只是难免仍有地方顾及不到,不过好在那郎中心中有数,及时疏散,这才没有造成很大的后果。
汛期已过,难免要回京了。贾政还颇有些不舍,在这地方上可没人清楚他的底细,人人都奉承他,贾政在贾母还在之时,就爱养清客,你道是为何?讨论学问?怎么可能!不过是爱听那些清客奉承与他罢了。因此贾政觉得在这个地方比在京城自在多了,殊不知,那郎中早已暗中收集资料,就等着回京以后好狠狠的参他一本了。那些奉承贾政的官员们难道就是真的服他吗?那倒未必,说不定就有几个在心中暗骂贾政,只是碍于贾政时京城特派的,面上还装着恭恭敬敬的样子。
回京之后,贾政本来以为自己又要像往常那样,在工部之中无所事事了。这却是他想错了,他不仅有了事,还摊上了大事。
那郎中自然不会自己直愣愣的冲出来检举贾政,他将自己手中的证据交给了与贾家交恶的御史手里。那御史见了,谢过那郎中,第二日早朝之时,便上折一封,弹劾贾政办事不力。在铁证如山之下,贾政自然是百口莫辩,况且这也是事实,他也辩无可辩。。
因此才当了几个月的左侍郎的贾政自然又是被革职查办了,若是查出些其他事,也许他还要面临刑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