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宁和宋岳的亲事算是落了定,宋沈两家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沈宋两家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宋岳继续到书院去上课,思宁又要开始棉花和玉米的育苗播种了。
而沈青河也开始在宋涯有空闲的时候来请教学问。他跟沈青山聊过以后,还是不甘心,打算再努力一把,两年后再考一回,若还是不中,那便认命了。
就算没有刻意宣扬,沈宋两家结亲的事该知道的人家基本上也都知道了。
与两家交好的自然是祝福的,也有一些人家知道以后忍不住跺脚叹气,暗暗懊恼没有早点上门去探个话,如今后悔却是晚了。
这些后悔的人家当然不光是想要向思宁提亲的,还有的是家里有闺女的人家看上了宋岳的。
明面上看沈家是比宋家强多了,宋涯又是在沈青山的书院里教书,似乎宋家是靠着沈家过活的。可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却知道,宋家虽然看着不显,实际上家底只怕是比沈家还厚实。
宋家人虽然不怎么往村子里行走,平日里做事也低调,可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一看就跟村里人不一样,明显不是一般的人家,人家是聪明人,这是不露富呢。
且宋岳小小年纪,长得一表人才不说,书读得也好,童生试都考过了,将来中个秀才举人的也不是不可能,若是运气好啊,说不定还能中了进士去做官呢。
有些心思活络的就想了,若是能攀上宋家,那自家将来不是也能跟着沾沾光?至于如何攀上嘛,倒也简单,自家闺女若能得了宋岳做女婿,那不是比什么都强?
有自家闺女在,将来若那宋岳有了出息,还能不拉扯老丈人家一把?
啥都没有想得美,可惜,这边正想得美的不行呢,那边就传来了宋岳和沈家闺女定亲的消息,这对于正做白日美梦的人家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好好的青云路被这么沈家丫头给毁了,你说可气不可气。
不过大部分人家听说了沈宋两家结亲的消息,也只是道一声可惜也就罢了,可有的人却不甘心,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自信,硬是把思宁当成了拦路虎、绊脚石。
这不,大连湖就有这么一户人家,也是姓沈的,却与沈青山家是出了五服的,没啥亲近关系了。
这家男主人叫沈同,娶妻黄氏,两人生了一儿一女,女儿今年十三岁,叫沈苗苗,儿子八岁,也在沈青山的书院读书。
沈同一家原本都在镇上住着,沈同在一家杂货铺子当掌柜,黄氏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也做些缝补的杂活挣些零花钱。一家人的日子虽不太宽裕,倒也过得。
原本沈同一家每次回村里都还有些优越感,颇有些以镇里人自居,虽说也没有看不起村里人,却总有些高高在上的意思。
可因着前几年大连湖的人都跟着沈家种菜种果子,慢慢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后来竟然一个个都盖了青砖大瓦房,虽然平日里做活辛苦些,可农人们哪里会怕辛苦呢?给你家干活,又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日子竟是比沈同一家在镇上过得还要滋润些。
沈同倒还好,觉得再怎么着还是在镇上的日子方便舒服一些,只是她的妻子黄氏就不这么想了,看不得别人跟着沈家挣钱,原来过得不如他们家的也一个个抖了起来,便怂恿鼓动着沈同辞了镇上的活计也回了村。
沈同一家在村里也是有地有房子的,只是之前都在镇上住,房子便空着,地是让旁人家种着的,眼下他们回来了,自然是要收回来自己种的。
沈青山家一视同仁,都是一个村里的,愿意跟着他们家挣点钱的,他们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也因此,回来的两年时间里,沈同因着之前在镇上做活时攒下的人脉,倒是比村里其他人家挣得还要多些,很快便翻新了房屋,儿子也入了学。
眼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可黄氏却又有一肚子的不满。原本她在镇上虽说也要做活挣钱,可无论如何也没有下地种田累得慌,虽说有了银钱,可人太累了,一累起来就想发脾气,也因此和左邻右舍的都相处得不是很融洽。
再一个是,女儿年纪到了,该操心亲事了,可如今在村里能有啥好人家?沈青山家倒是不错,无奈人家儿子年纪太小了,不巧得很。
黄氏每天琢磨来琢磨去的,就把目标锁定在王家和宋家身上了。
王家是沈青山的岳家,是从镇上搬来的,可一看人家那大院子就知道不是日子过不下去的,况且家里几个男人都在书院里做先生,几个男孩子都读着书,一表人才的,随便哪个给她做女婿都不错。
再有一个是宋家,宋家一看就是低调不露富的,且有一点比王家好,那就是只有宋岳一个儿子,自家闺女要是嫁过去,那将来还不都是自家的?黄氏越想越美,忍不住跟沈同通了气。
沈同是个疼孩子的,自家闺女若是能结门好亲事,他当然只有高兴的。只是对于妻子的想法,他有些不同的意见。
“宋家的小子我也见过,好倒是真的好,只是……只是听说沈家和宋家早有默契,怕是两个孩子再大一点就准备结亲呢。”
黄氏白眼一翻,道:“切,你知道什么,依我看,那不过是有人看他们两家走得近瞎说的。要我说啊,沈家那丫头倒是真有本事,长得也还行吧,可是他家大人一开始就做错了,姑娘家的小小年纪不知道在家里好好养着,反而出来到处出风头,竟比小子的名声还响亮。宋家怎么可能找这么个儿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