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1. 追书网
  2. 耽美小说
  3.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4. 第59章 使匈奴中郎将李素
设置

第59章 使匈奴中郎将李素(2 / 2)


糜竺也很敞亮:“这是为了地方安定,该当的。莫非伯雅先生连战船都懂,知道该如何改?尽管吩咐,我让工匠处置便是。以后造新船也按先生交待。”

李素便指着目前沙船型的海船,稍微说了几个点:“海上行船,最重要的是遇横浪时稳定,所以当初我让你们加了水面以下的横向稳定鳍。现在看来,稳定鳍效果不错,可以继续加宽,同时船头倒是没必要再用方船了,可以收窄削尖,减少阻力加快船速。

不过往常船首宽阔,也不光是为了稳定,更是为了减少从船上往两舷放箭的死角。船头变尖之后,这个问题不如用‘宽于船体的凌空船首、船尾楼’来解决。

比如船体中部是两丈宽、舷高出水面八尺,可以把船首楼和船尾楼做成从甲板以上再往两舷伸出挑空、高一丈五尺,前后开舷窗。战时有敌兵想跳船,从本船的首尾楼箭窗侧射就能射到挠钩攀船的敌兵。

这种射击多在十几步的距离内,可比各船相互射击要精准得多,几乎可以确保从船舷低处跳帮的悍敌绝无登船可能,效果与守城相当。”

糜竺听得有些懵逼,脑子里想了很久才想象出这个造型。

这等于是在船头和船尾的部位,船体可能才两丈宽,而上层建筑却要再每一侧宽出三四尺,总宽可能有两丈七八尺。

那船岂不是头重脚轻了么?

“自古未闻上宽下窄之船……不会倾覆么?”糜竺有些没把握地问。

李素:“所以才要你进一步加宽稳定鳍,另外,如今朝廷水军的楼船,都是内河航行,其船楼高大巍峨,一般居于船体正中。那些楼船不也没有倾覆?

真算算分量,我这个方案,上层建筑总重肯定是比楼船轻很多的,重心只会比楼船低。上层建筑的分量要用在刀刃上,以后只加船首船尾楼,却把中间部分的甲板做得尽可能低,节约重量省出来给首尾楼。”

战船的上层建筑从中间一大坨城楼改为首尾两个虽宽但总体长度不长的小楼,也算是造船技术的进步。

历史上华夏的楼船、曰本人的安宅船铁甲船,跟同时代西方进入大航海后的克拉克船,舱室布局科学性差距就在这儿,跟守城时造各种凸出部打扫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李素而言,他也不是很专业,但毕竟后世“大航海时代”之类的游戏玩多了,一点小心得也够汉朝人琢磨很久了。

大而无当还不如重点防御、好好设计一下射界效率,弄两个小巧的360度开火船楼。

糜竺花了很久,又结合了守城的常识,才认识到了李素这个设计的妙处。

“此计大妙,如此一来,就不怕敌兵登船肉搏了,就算他们要跳船,在双方水兵差不多精锐的情况下,至少也要付出三五倍的伤亡。”糜竺不由击节叹赏。

李素也是真理越辩越明,忽然想到一个损招:“咱还可以推而广之——如今水师不都喜欢造通体城楼的楼船么,觉得越居高临下、放箭对射越有优势。

咱将来还可以误导一下其他心怀不轨之徒,弄一种回字形船楼的楼船,在分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他们的船楼变得更高。谁要是学了这种造船术,在黄河长江中水战,居高临下的优势定然更明显,但要是敢来海上,一阵横风就能把这些船吹翻,如此辽东便愈发无忧矣。”

李素这条损招,也是灵光一闪,想到了后世坐过的那些豪华游轮,上层建筑为什么能盖那么高——比如“钻石公主号”这种,真上过船的都知道,看上去十几层楼的客房,其实是U字型甚至回字形排布的,中间是空心的庭院。

这样节约下来的排水量,才能让楼层更高、但代价就是船的整体重心也更高。

后世大游轮动辄十几万吨排水量,所以重心高点也不怕海风倾覆。但汉朝的楼船本来就不能下海,再被误导到进一步追求放箭高度优势而抬高重心,下海后还不分分钟自取灭亡。

反正汉朝人基本不动牛顿定律,也不知道“重心”该如何利用的物理原理,把这种“河里更强而下海找死”的错误图纸献给袁绍、陶谦、孙坚,则辽东海军永无忧矣。

……

李素就这般把他留在辽东的最后这些日子,花在点拨糜竺帮他设法强化海军上。

一直干到十二月初,所有战船全部修葺一新、最初的一两条改装上层建筑的样板船也改好了,秘密试用后效果果然非常好。

另外,太史慈的别部司马任命,也被刘虞批复了,正式得到升职。

不过,跟随任命太史慈为别部司马的信使一起来的,还有朝廷的一份新的调令,是给李素的。

“李校尉!朝廷急调,撤去护乌桓校尉之职,改任使匈奴中郎将,命你即日启程赶赴河东、约束河东都尉关羽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

李素闻报大惊:“怎么?云长惹祸了?在河东驻留防守白波贼的时候,还跟南匈奴打起来了?我……我区区护乌桓校尉,何德何能直接升任使匈奴中郎将?”

他后面半句话也是不好意思问出口,那就是“朝廷那边可要再打点”。

护乌桓校尉是比两千石的,使匈奴中郎将是正两千石的。虽然都是全权负责大汉朝廷对某一部蛮夷的外交事务,但级别更高啊。

难道真是非常重大的麻烦,导致汉灵帝都不让你加钱就给你再官升半级?

幸亏,朝廷来的信使也算懂行,不跟人矫情,在李素接旨之后,就很大大方方地低声告诉他:

“放心,关都尉在河东惹出的麻烦也不是很大,剿白波的过程中,跟友军摩擦是有,但双方都克制住了。朝廷也嫌弃河东势力太多,那么多大军离洛阳太近,陛下也需要人分忧调远一些外兵。

也是宗正少卿玄德公为陛下分忧,近日张鲁勾结宗亲截杀汉使案查得也差不多了,是玄德公主动向陛下请命,言李中郎素谙胡务,善于招抚外夷,举荐陛下升李中郎为使匈奴中郎将的。”

李素这下就秒懂了:肯定是如今在做京官的刘备已经主动给过皇帝钱了!

他这个使匈奴中郎将,应该是灵帝驾崩前最后一次用钞能力升的官,而且既然陛下的诏书上显示的是“李素因才干而上任”,没要修宫钱,那么真相肯定是刘备实际上暗搓搓花了比原价更高的钱!来换取既买官还不损名声!

偏偏这个恩旨还很有公信力,因为如今满朝诸臣都知道李素的才能确实是大汉第一外交家,皇帝说没拿他修宫钱、只求把事办好,大家肯定信。

还会因此愈发感慨李素的出使口才就是牛逼,值得皇帝法外开恩。

一个正牌的使匈奴中郎将,怎么也得两千多万,说不定刘备为他掏了三千万!

而站在刘备的角度,他也是怕李素在辽东交接完之后,万一被皇帝另外找差事调走。

毕竟刘备和李素都是汉臣,虽然李素向来跟刘备搭档、而且官位比刘备低半级,可皇帝毕竟没义务让李素一直跟着刘备干,想把李素调走也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刘备怕这种当世大贤临门一脚时被拉去跟了别的主公,才舍得这个三千万血本图个安心,只求让李素继续跟他干。

说不定,刘备已经拿到了汉中太守的任命,即将被朝廷派去剿匪了,这时候把李素以使匈奴中郎将身份弄去跟关羽同事、处理关羽和于夫罗的冲突,可不就把李素又握在手中了么。

说不定关羽和于夫罗那点冲突,就是刘备授意挑起演的!

说不定这个计策还是早一个多月去雒阳投奔刘备的鲁肃想出来的!

“好,反正辽东这边也交割清楚了,既然朝廷有紧急军务,我义不容辞,这便去河东赴任。”李素心领神会地带上典韦等人启程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