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的时候,儒总觉得席小将与一般兵将不同。虽未及弱冠,文识气度都不输于世家子弟,因此一眼相中……但既然吕将军不愿割爱,那便罢了。”
董卓因为李儒的识趣,心中对他的那点怀疑差不多散了大半。可李儒的话虽然说得中听,话题又不可避免地牵扯到荀启与吕布身上,再次在董卓心中留下一道不浅的痕迹。
荀启之前尚未想明白李儒关注针对自己的理由,后来发现他为吕布挖的坑,明白李儒之所以将话头直指向自己,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确实发现了什么,而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想对付吕布,自己不过是用来打击吕布的一个切入点。
所以,当李儒又开始扮演老阴阳人,暗指荀启身份不正常,荀启无比地心平气和,没有再多说别的话。
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既躲过了和李儒一起行动的可能,又顺势帮了吕布,一石二鸟,倒也不必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而今日之所作所为,已足够惹眼,再多做引人注目的事,反而会招来祸端。
荀启不搭理,吕布也忍怒不言,显得李儒像是在一人唱独角戏。
李儒丝毫不觉得尴尬,但另一边不接招,他再多说什么反而刻意,只能作罢。
这场暗潮汹涌的宴席,就这么诡异而和谐地结束了。
宴会后,吕布领着亲卫回到府上,单独留了荀启。
吕布曾经做过主簿,并非目不识丁、不通人情之人。他知道荀启冒着惹怒董卓的危险提出询问,是为了替他反驳李儒的毁谤,虽未直言道谢,但对荀启更亲厚了一些。
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当谈及涉密话题时,吕布不再刻意避开,而是选择性地挑了一些,与荀启共同商讨。
在荀攸案件得以重审的第三日,吕布找来荀启:
“若太师有意招你入麾下,近身保护……”
一听这开头,荀启立刻放下筷著表明“忠心”:“将军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如何能离之?”
吕布道:“我不过一赋闲之将,你在我门下领虚衔,食薄禄,远无出头之日。若能入太师麾下,则……”
荀启摇头道:“将军莫要再说,我心已决。”说罢,似有仓惶之色,“还请将军勿赶之。”
吕布扶住荀启,制止他前倾的动作。
“既如此,那便罢了。”
话是如此,但对荀启的抉择,他明显流露出几分喜意。
荀启一面应付吕布,一面思索这突如其来的一遭是怎么回事。
总不至于是因为他宴席上表现得太抢眼,导致董卓突发奇想重金来挖……基本没有这个可能。
还未等他想明白,耳边倏然传来吕布的下一句话。
“有一人名为席启,你是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