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郡兴乐塞。旌旗飘飘鼓声隆隆。
第一批从长安出发的军队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后终于抵达此地。
随即在军官们的指挥下总计三千余人的军队进入要塞内部的军营。
“这云中还真是够冷的……”来自南方的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鼻青脸紫。
好在没有什么寒冷是一碗热乎乎的肉汤驱散不了的。
假如有那就再来一碗!
士兵们一入营地立刻就有着当地的驻军以及前来****的百姓送上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肉汤。
滚烫而香气四溢的肉汤下肚整个人立刻就充满了精神。
然后战友之情立刻就油然而起。
而在兴乐塞的城中官衙一场战前的例行推演在大军入塞后立刻展开。
身着这甲胄云中郡郡守魏尚虽然年已八十但他依然感觉自己精力充沛精神旺盛。
仿佛回到了壮年!
在驻守云中的三十一年里他失去了三个儿子七个孙子以及十几位同族的兄弟手足。
与他一般的还有他的副手云中尉杨喜。
杨喜是一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粗壮大汉他的脸上留着一道深入眉骨的疤痕。
那是八年前匈奴人给他留下的记忆。
杨喜捏着自己手心的一个玉佩挺着胸膛望向刚刚从长安抵达此地的车骑将军义纵。
“吾儿等着为父来为报仇!”杨喜在心里说道。
他的儿子在八年前就战死在此。
对云中人来说他们与匈奴人不存在妥协。
从最基层的平民百姓到高层的郡守郡尉人人都与匈奴人有着血海深仇。
是故大复仇思想在云中最为浓烈。
此刻魏尚的两个亲兵各自持着一个木柄走向两端将一副硕大的地图展现在魏尚和杨喜面前。
“昔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定林胡、楼烦、中山之属起高阙之塞至秦始皇帝一统六国乃命蒙恬率军驻屯阴山以备胡!”魏尚望着这副地图深情的道:“赵秦两代共在北起阴山南至云中大黑河之间建立三十四县、二十七障塞!”
魏尚的手抚过地图:“号为九原!”
众将闻言都是一凛。
九原郡!
就是云中郡的孪生姐妹!
但它失陷敌手已经将近七十年了!
自从秦二世命令王离率领长城军团回援后九原、云中全部被放弃。
直至二三十年前颍阴候灌婴率汉军主力发动河南战役夺回云中并以云中为基点重建长城防线。
今天九原郡马上也要回归!
在场诸人都有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胸中的豪迈与激情溢于言表。
但众人也都知道收复九原到底有多难!
匈奴人在河套经营数十年其据险而守汉军若无妥当的应对势必就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大的战略长安的庙算已经搞定了。
众人也都清楚目前汉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拿下高阙控制住北河。
在春天来临前这个战略任务必须完成。
不然等到冰雪消融匈奴人的主力必然会翻过阴山驰援河套。
到那个时候奇袭就会变成阵地战。
汉军自己就是阵地战的专家当然清楚阵地战意味着什么?
那是要拿人命去填的正面对决啊!
而且匈奴人还将拥有地利。
再兼之战事久拖不决之下汉军还将失去天时和人和。
若到那个时候汉军还拿不下高阙。
不用匈奴人来打汉军首先就会撤退。
更何况高阙城若不断迅速拿下。
暴露在风雪和寒冷中的汉军主力能在低温和大雪中坚持几天?
所以长安的命令是:开战后一个月必须拿下高阙!
汉军必须在高阙要塞内渡过北国最寒冷最恶劣的冬天。
等到春天来临再发起下一阶段的战役。
但高阙却不是这么好拿的。
除了梓岭高阙要塞还有三个预警和充当犄角的军塞拱卫其左右。
在南方是鸿鹄塞。
同样是赵武灵王所筑。
传说当年赵武灵王营建高阙要塞后巡河而望见南方的河岸有鸿鹄飞天于是下令在那里建造一个支撑高阙要塞的基点。
这就是鸿鹄塞。
在偏北高阙要塞的身后扼守着北出高阙的要道的蒙氏塞。
传说那是蒙恬所筑。
为了给阴山守军提供补给而存在。
而最后一个则就在高阙之侧的阳山脚下。
名为河上塞!
顾名思义它就是扼守北河的一个军塞。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匈奴人占据河套这几十年大批的秦赵军塞都被废弃了。
秦始皇所建三十四个县城现在还留在地图上的就剩下三个。
就这三个还是因为秦人太牛逼了他们建造的城市太坚固以至于大自然的风化力量都无可奈何。
匈奴人一看就跪下来膜拜了。
将这三个县城视为有鬼神保佑的城市然后……
他们拿这些城市当成了自己过冬的营地。
至于秦始皇所建造的二十七个障塞。
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的大抵只有五指之数。
然而可惜的是包括高阙在内的这四个军塞都在这五指之间。
那最后一个没有废弃的是扼守着阴山的榆林塞。
自高阙至榆林秦人的军塞沿着大河与阴山、阳山次第展开形成了秦长城的最北端体系。
所以当年蒙恬被逼自杀前曾说:罪固当死矣起临兆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恬之罪!
虽然这可能是赵高胡亥编造的谎言。
但是哪怕是谎言也揭露了一个事实——秦长城是因河、山而建。
特别是在秦长城的北端秦人通过修建运河连通山脉通过构造要塞改变地貌形成自己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