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1. 追书网
  2. 耽美小说
  3. 赏析晏几道的词二首
  4. 挫折并不是越多越重越好 ——赏析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设置

挫折并不是越多越重越好 ——赏析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2 / 2)


如苏轼是一种超旷之襟怀;秦观则是一种敏感之心性;欧阳修就是一种遣玩之意兴。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被贬到惠州以后曾写有一首《浣溪沙》:

前有小序云:“绍圣元年十月二十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阙。”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以贬地而言苏轼所在的惠州比秦观被贬之地处州更为荒远;以年龄而言苏轼比秦观年长有十三岁之多。当秦观于绍圣二年写这首《千秋岁》时他其实只不过四十七岁而已却发出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的悲慨。在惠州六十岁的苏轼还能表现出“携壶藉草亦天真”和“醉归江路野梅新”的潇洒。

《独醒杂志》载云:“少游作《千秋岁》词毅甫(孔平仲)览至“镜里朱颜改”之句遽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曾季貍《艇斋诗话》曾载云:“方少游作此词时传至余家丞相(按指曾布)。丞相曰:‘秦七必不久于世其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已而果下世。”

因此词虽小道然而透过这些词作显示出作者心性之中最微深的本质上的差别。

第四《千秋岁》标志着秦观词作风格的转变。秦观的性格虽然多情易感但他早期的风格大都是以轻柔婉约为主并没有过于激厉之辞如我曾专文撰写赏析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晓楼》。《千秋岁》的下片“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却表现出一种绝望的悲哀。

元祐时期是秦观政治生涯的高峰但受党争影响仕途几度波折心态随之起伏不定。其酬唱诗、赠答诗风格沉郁凝重而写景、抒怀诗多流丽淡泊。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后其词风由清新妩丽向凄厉幽沉转变。

秦观被贬到处州以后有段时间想要借学佛以自遣。如《处州水南庵》七绝二首。

其一

“竹柏萧森溪水南道人为作小圆庵。市区收罢鱼豚税来与弥陀共一龛。”

其二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宽。”

一个人在遭受重大挫折打击之后总要寻一个自我慰解之方。秦观以佛学自遣可以想见。谁承想被小人以“谒告写佛书”罗织罪名在削去他所有官职的同时将他贬到更远的郴州。这一次的贬削无疑对秦观造成了更深重的一次打击。

所谓“谒告”本是宋代对于因事或因病“告假”的一个别称。一个人在因病请假的日子写写佛经有何罪可言?而竟被小人构陷落到迁贬削职的下场其内心绝望悲苦屈抑之情何等深厚。

秦观在被贬到郴州的第二年春天写的一首《踏莎行》可看出风格转变的比之《千秋岁·水边沙外》更加凄惨哀厉。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此三处景物并非实有而是诗人心中悲苦深极的幻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独居客馆的人耳中听见的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与眼中看见的斜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情景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物。

“桃源望断无寻处”中的“桃源”让人联想到的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乐土而“望断无寻处”则是这一桃源乐土根本不存在于人间。

下片中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则是写远滴之恨。据秦观年谱在他写了这首词的第二年便又自郴州贬到横州又次年又被贬到雷州。秦观在迁贬以来并无家人伴随其冤谪飘零之苦思乡感旧之悲非常深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借景物对宇宙提出了一个无理的问天之语大有《楚辞·天问》之意。据《笤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冷斋夜话》谓少游写此词东坡读之“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下层在官场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