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认为孔子的“道”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建议孔子将所谓的“道”降低下标准以便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实施。
孔子回道:“子贡啊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顺遂每个人的意愿;君子能培养他的道德学问抓住关键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道德学问反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这说明你的志向不远大思想不深远啊。现在我们被困于此您还是想办法让我们脱困吧。”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进来了孔子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颜渊则给了孔子很大的自信他认为各国当政者目光短浅不能接受孔子的思想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只要坚持自我方显君子本色终究会迎来转机。
孔子欣然而笑。
不几日子贡顺利找到楚军驻地向楚昭王通报情况楚昭王立即派兵前来营救孔子等人才脱离困境顺利到达楚国。
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当世最强大的君主即将风云际会天下为之侧目。
楚昭王深知孔子知识渊博早在孔子居陈国的时候陈湣公就曾拿着一只杆长一尺八寸、石制箭头的箭向孔子询问来历孔子一眼就断定此箭是北方肃慎国向周武王敬献的贡物周武王又把这些箭分给同姓的诸侯陈国也分得几只。陈湣公将信将疑派人到仓库去查一查果然有便对孔子大为佩服。
于是楚昭王便向孔子询问十六年前回国时在汉水中遇见的一个红色的大果子是什么十分好吃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看见过。
仅凭口述知识储备再丰富的孔子也不可能判断是什么果子并且孔子“五谷不分”就算把果子放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为何物眼下这种情况只能先往“道”上忽悠走一步看一步于是孔子神神叨叨的说“此乃浮萍果也食之得复兴之道也。”
楚昭王想到当初复主郢都适逢大战刚息百废待兴君臣齐心想尽了方法来安定局势、恢复秩序、建立威信才得以迅速的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才有了如今的盛世康庄便对孔子说的话笃信不疑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楚昭王又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十分肯定了楚昭王复国以来所作的一切努力感叹说道:“由自己遵循天道纲常按照原来的治理国家的纲领就可以了(‘允出兹在兹由己率常’)。”说的楚昭王又是一阵激动看待孔子的眼光更加的温柔起来了。
接下来的一段蜜月期孔子和楚昭王形影不离互相交换治国理政的思想此时的孔子已经对“礼”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也形成了超越时空维度的思想。
他以礼治国的思想不再限于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心怀天下心怀世代。楚昭王问孔子:“十代以后还有没有“礼”?”孔子说:“‘礼也者合于天时’。别说十世即使百世也不会变。”
礼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有所“损益”但礼的内涵却大致不变礼之“决嫌疑”、“济变”、“弥争”的功能不会变。
两千年后的今天传统的礼乐文化之精华在现在这个过分重视物质利益的社会依然能够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仍然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维护社会秩序。
礼中华也。
楚昭王接受了更为高级的文明思想身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愈发看见清爽的天空与无尽的未来畅汗淋漓之下打算封给孔子七百里书社地。“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一里为二十五户人家七百里则为一万七千多户这个数目确实有点夸张估计楚昭王当时只是口头说说的未必当真。
令尹子西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讶从他的立场来说孔子来了肯定要从皇亲国戚里面夺权仅仅是孔子一人也就罢了但他的弟子也太优秀了优秀到完全可以取代他们就算将楚国大臣换一遍孔子的弟子还有富余。
于是他问楚昭王:“您派往诸侯各国的使者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吗?”
楚昭王摇头:“没有。”
子西又问道:“您身边的辅佐大臣有比颜回更优秀的吗?”
楚昭王摇头:“没有。”
子西继续问道:“您手下的战将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吗?”
楚昭王摇头:“没有。”
子西最后问道:“您朝中的官吏有比宰予更干练的吗?”
楚昭王摇头:“没有。”
令尹子西接着说道:“楚国先祖受封于周王当时受封的土地和人口不过五十里爵位也很低。现在孔丘遵从上古帝王的法度继承周朝先王的事业如果您再封给他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吗?想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和人口不过区区百里然而最终却能坐拥天下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现在让孔丘拥有七百里的土地和人口再加上孔门有一大批才干出众的弟子全力辅佐这对于楚国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楚昭王一听这话思索良久不能回答。从他的角度来说他只想用孔子却没想到孔子有很多优秀的弟子给孔子封地无异于养虎为患。孔子学的是周礼尊的是周王信奉的是君君臣臣如果有一天楚国代周孔子肯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正在楚昭王犹豫不决之时突然得到军情——吴国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