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刘宏、刘昱、高纬、石敬瑭等人。
...
转眼十八天后。
龙吟响彻,新皇到来。
就见天空上写:
宋朝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1085年)
顼:xū
简要哥:
赵顼,赵曙的长子。
赵顼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欲干番大事业。因此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变法的过程中,赵顼大力支持,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
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
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
王安石对赵顼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添一把火,接着又加一勺水,岂会有烧开的时候?”
公元1076年,王安石因身体有病,屡次要求辞职。到六月间,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第二年王安石连江宁府的官衔也辞去了。
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朝。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赵顼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
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赵顼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次年,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宋败。
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公元1085年,赵顼忧郁而逝,终年三十八岁。
说着说着,赵顼已经泪流满面。
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太难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太难了!!”
赵曙轻叹口气,扶起了赵顼。
“儿啊,起来吧。为父知道你尽力了。”
秦始皇看向赵匡胤:“你自己决定吧。”
赵匡胤:“次等房吧。”
秦始皇点头,没多说什么。只是觉得宋有些憋屈,总感觉宋朝的皇帝缺少一股子男儿郎的血气!
...